梅瓶 中国瓷瓶的一种样式。口细而颈短,肩宽而胫稍狭,足微丰。因口小能插梅之单枝,故名。造型特色各代不同:宋代的胫部瘦削,形体挺拔;元代有平口及体为八方形者;明制的肩部丰满,胫部肥硕;清代的肩硕而挺阔,胫部内收而近底处微撇。出处:美术卷 • 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 • 名词术语
梅瓶 古代瓶式的一种。瓷制。小口,短颈,丰肩,长腹,圈足,有的附盖。宋至清代各地普遍烧制。宋代梅瓶,亦称“经瓶”,瓶体修长,肩部以下斜收,小底,作为酒器使用。磁州窑、耀州窑等窑场普遍烧造。河北、内蒙古和东北一带的辽、金、元遗址或墓葬中,一般称“鸡腿坛”。元代以后各窑场继续烧制,以景德镇窑生产者最佳。明清时,瓶体变得肥矮,口部浑圆厚实,并逐渐转变为陈设器,品种除青花外还有各种色釉和彩绘瓷。
梅 瓶
出处:文物考古卷 • 文物 • 器物 • 瓷器 • 器类